草果


目錄

「草果」在《中國藥典》

「草果」在《中藥大辭典》

「草果」在《中華本草》

 

《中國藥典》:草果

【拼音名】Cǎo Guǒ

【英文名】FRUCTUS TSAOKO

【來源】本品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-ko Crevost et Lemaire 的乾燥成熟果實。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,除去雜質,曬乾或低溫乾燥。

【性狀】本品呈長橢圓形,具三鈍稜,長2~4cm,直徑1~2.5cm。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,具縱溝及稜線,頂端有圓形突起的柱基,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。果皮質堅韌,易縱向撕裂。剝去外皮,中間有黃棕色隔膜,將種子團分成3瓣,每瓣有種子多為8~11粒。種子呈圓錐狀多面體,直徑約5mm;表面紅棕色,外被灰白色膜質的假種皮,種脊為一條縱溝,尖端有凹狀的種臍;質硬,胚乳灰白色。有特異香氣,味辛、微苦。

【鑒別】(1) 本品種子橫切面:假種皮薄壁細胞含澱粉粒。種皮表皮細胞棕色,長方形,壁較厚;下皮為1 列薄壁細胞,含黃色物;油細胞層為1 列油細胞,類方形或長方形,切向42~162μm,逕向48~68μm,含黃色油滴;色素層為數列棕色細胞,皺縮。內種皮為1 列柵狀厚壁細胞,棕紅色,內壁與側壁極厚,胞腔小,內含硅質塊。外胚乳細胞含澱粉粒及少數細小草酸鈣簇晶及方晶。內胚乳細胞含糊粉粒及澱粉粒。

(2) 取[含量測定]項下的揮發油,加乙醇製成每1ml 含50μl 的溶液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桉油精對照品,加乙醇製成每1ml 含20μl 的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,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正己烷-醋酸乙酯(17:3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乾,噴以5% 香草醛硫酸溶液,於105℃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的藍色斑點。

【炮製】草果仁:取草果,照清炒法(附錄Ⅱ D)炒至焦黃色並微鼓起,去殼,取仁。用時搗碎。

姜草果仁:取淨草果仁,照薑汁炙法(附錄Ⅱ D)炒干。用時搗碎。

【性味】辛、溫。

【歸經】歸脾、胃經。

【功能主治】燥濕溫中,除痰截瘧。用於寒濕內阻,脘腹脹痛,痞滿嘔吐,瘧疾寒熱。

【用法用量】3~6g。

【貯藏】置陰涼乾燥處。

【備註】(1)用於寒濕阻滯脾胃、脘腹脹滿;疼痛及嘔吐腹瀉等症,可與草豆蔻、厚樸、蒼等同用。用於瘧疾,對山嵐瘴氣、穢濁濕邪所致的瘴瘧尤為常用,可與常山、柴胡、知母等配伍。

【摘錄】《中國藥典》

《中藥大辭典》:草果

【出處】《品彙精要》

【拼音名】Cǎo Guǒ

【別名】草果仁(《傳信適用方》),草果子(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)。

【來源】為姜科植物草果果實。10~11月果實開始成熟,變為紅褐色而未開裂時采收,曬乾或微火烘乾。

【原形態】多年生草本,叢生,高達2.5米。根莖橫走,粗壯有節,直徑約2.5厘米。莖圓柱狀,直立或稍傾斜。葉2列;具短柄或無柄;葉片長橢圓形或狹長圓形,長約55厘米,寬達20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漸狹,全緣,邊緣干膜質,葉兩面均光滑無毛;葉鞘開放,包莖,葉舌長0.8~1.2厘米。穗狀花序從根莖生出,長約13匣米,直徑約5厘米。蒴果密集,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2.5~4.5厘米,直徑約2厘米,頂端具宿存的花柱,呈短圓狀突起,熟時紅色,外表面呈不規則的縱皺紋,小果梗長2~5毫米,基部具宿存苞片。花期5~6月。果期9~10月。

【生境分佈】栽培或野生於疏林下。分佈雲南、廣西、貴州等地。主產於雲南、廣西、貴州等地。

【性狀】乾燥果實呈橢圃形,具三鈍稜,長2~4厘米,直徑1~2.5厘米。頂端有一圓形突起,基部附有節果柄。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,有顯著縱溝及稜線。果皮有韌性,易縱向撕裂。子房3室,每室含種子8~11枚,集成長球狀。種子四至多面形,長寬均為5毫米,表面紅棕色,具灰白色膜質假種皮,有縱直的紋理,在較狹的一端有一凹窩狀的種臍,合點在背面中央,成一小凹穴,合點與種臍間有一縱溝狀的種脊。質堅硬,破開後,內為灰白色。氣微弱,種子破碎時發出特異的臭氣,味辛辣。以個大、飽滿,表面紅棕色者為佳。

【化學成份】種子含揮發油等。

【炮製】草果仁:揀淨雜質,置鍋內文火炒至外殼焦黃色並微鼓起,取出稍涼,碾去殼,過篩取仁。姜草果仁:取草果仁,加薑汁與水少許,拌勻,微炒,取出,放涼。(每草果仁100斤,用鮮姜10斤取汁)

《本草從新》:"草果,面裹煨熟,取仁用。"

【性味】辛,溫。

1《飲膳正要》:"味辛,性溫,無毒。"

2《本經逢原》:"辛,溫,澀,無毒。"

3《本草從新》:"辛,熱。"

【歸經】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:"入脾、胃二經。"

【功能主治】燥濕除寒,祛痰截瘧,消食化亂治瘧疾,痰飲痞滿,脘腹冷痛,反胃,嘔吐,瀉痢,食積。

1李杲:"溫脾胃,止嘔吐,治脾寒濕、寒痰;益真氣,消一切冷氣膨脹,化瘧母,消宿食,解酒毒、果積。兼辟瘴解瘟。"

2《飲膳正要》:"治心腹痛,止嘔,補胃,下氣。"

3《本經逢原》:"除寒,燥濕,開郁,化食,利膈上痰,解麵食、魚、肉諸毒。"

4《本草求原》:"治水腫,滯下,功同草蔻。"
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0.8~1.5錢;或入丸、散。

【注意】氣虛或血虧,無寒濕實邪者忌服。

1《本草蒙筌》:"大耗元陽,老弱虛羸,切宜戒之。"

2《本草經疏》:"凡瘧不由於瘴氣;心痛胃脘痛由於火而不由於寒;濕熱瘀滯,暑氣外侵而成滯下赤白、裡急後重及洩瀉暴注、口渴;濕熱侵脾因作脹滿或小水不利,鹹屬暑氣溫熱,皆不當用。"

3《本草備要》:"忌鐵。"

【附方】1治瘧疾,胃中寒痰凝結,不易開解:草果、常山、知母、烏梅、檳榔、甘草、穿山甲。水煎服。(《慈幼新書》草果飲)

2治癉瘧,脈采弦數,但熱不寒,或熱多寒少,膈滿能食,口苦舌干,心煩,渴水,小便黃赤,大腑不利:青皮(去白)、厚樸(姜制炒)、白朮、草果仁、柴胡(去蘆)、茯苓(去皮)、半夏(湯泡七次)、黃芩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細銼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姜五片,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,不拘時侯。(《濟生方》清脾湯)

3治腫寒瘧疾不愈,振寒少熱,面青不食,或大便溏洩,小便反多:草果仁、附子(炮,去皮臍)。上等分,細銼。每服半兩,水二盞,生薑七片,棗一枚,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(《濟生方》果附湯)

4治脾痛脹滿:草果仁二個。酒煎服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
5治腸胃冷熱不和,下痢赤白,及伏熱洩瀉,髒毒便血:草果子、甘草、地榆、枳殼(去穰,麩炒)。上等分為粗末。每服二錢,用水一盞半,煨姜一塊,拍碎,同煎七分,去滓服,不拘時候。(《傳信適用方》草果飲)

6治瘟疫初起,先憎寒而後發熱,日後但熱而無憎寒,初起二、三日,其脈不浮不沉而數,晝夜發熱,日哺益甚,頭身疼痛:檳榔二錢,厚樸一錢,草果仁五分,知母一錢,芍葯一錢,黃芩一錢,甘草五分。用水一鐘,煎八分,午後溫服。(《瘟疫論》達原飲)

【各家論述】1《綱目》:"草果,與知母同用,治瘴瘧寒熱,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,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,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。"

2《本草求真》:"草果與草豆蔻,諸書皆載氣味相同,功效無別,服之皆能溫胃逐寒。然此氣味浮散,凡冒巔霧不正瘴瘧,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。"

3《本草正義》:"草果,辛溫燥烈,善除寒濕而溫燥中宮,故為脾胃寒濕主藥。""按嵐瘴皆霧露陰濕之邪,最傷清陽之氣,故辟瘴多用溫燥芳香,以勝陰霍濕濁之蘊祟。草果之治瘴瘧,意亦猶是。然凡是瘧疾,多濕痰蒙蔽為患,故寒熱往來,糾纏不巳,治宜開洩為先。草果善滌濕痰,而振脾陽,更以知母輔之,酌量其份量,隨時損益,治瘧頗有妙義,固不必專為嵐瘴立法。惟石頑所謂實邪不盛者,當在所禁耳。"

【摘錄】《中藥大辭典》

《中華本草》:草果

【出處】出自《品彙精要》:草果,生廣南及海南。形如橄欖,其皮薄,其色紫,其仁如縮砂仁而大。又雲南出者,名雲南草果,其形差小耳。

【拼音名】Cǎo Guǒ

【英文名】Tsaoko Amomum Fruit, Caoguo

【別名】草果仁、草果子、老蔻
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實。
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momum tsao-ko Crevostet Lemarie[A.hongtsaoko C.F.Liang et D.Fang;A.guixiense D.Fang]

采收和儲藏:果熟期廣西是8-9月,雲南是11-12月。當果實紅褐色時采收,曬乾或烘乾,或用沸水燙2-3min後,再曬乾或烘乾。

【原形態】草果,多年生草本,高2-2.5m。全株有辛辣氣味。莖基部膨大,直徑達6cm。葉2列,11-14枚,無葉柄,或上部葉有短柄;葉舌帶紫色,長1-2cm,膜質,被疏柔毛;葉鞘具條紋,葉舌及葉鞘邊緣近革質;葉片長圓狀披針形至卵形,長20-83cm,寬5-19cm,先端長漸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兩面無毛。花葶從莖基部抽出,長漸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兩面無毛。花葶從莖基部抽出,長13-28cm;總花梗長4-13cm;鱗片闊卵形,長1-8cm;穗狀花序長9-15cm;苞片淡紅色,長圓形,長3.3-4cm,寬7-9mm,外面疏被短柔毛;小苞片管狀,長1.7-2cm,2淺裂;外被疏短柔毛;花淺橙色,長5.5-7cm;小花梗長不超過5mm;花萼長2.3-3cm,3齒裂,一側淺裂,近無毛或疏被短柔毛;花冠管長2.5-2.8cm,被短柔毛,裂片長圓形,長約2.3cm,寬約6mm,後方一枚兜狀,長約2.5cm,寬約1.5cm;唇瓣長圓狀倒卵形,長3-3.5cm,寬約1.6cm,邊緣多皺,中脈兩側各有一條紅色條紋;雄蕊長2-2.5cm,花絲長約1cm,花藥長1.3-1.5cm,藥隔附屬體長約5mm,具嚙蝕狀牙齒;花柱被疏短毛,柱頭漏斗狀;子房無毛。蒴果成熟時暗紫色,近球形,長2.5-4.5cm,直徑2-2.5cm,干時變橄欖形,黑褐色,先端具殘存的花被管,基部有短柄。種子多數。花期4-5月,果期8-9月。

【生境分佈】生態環境:生於溝邊林下。

資源分佈:分佈於廣西和雲南南部地區。

【栽培】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,怕熱,怕旱,怕霜凍。以在海拔1000-2000m,年平均溫度18-20℃,蔭蔽度50%-60%左右的林下或溪分濕潤的山谷坡地,疏鬆肥沃。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。

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。種子繁殖:8-9月果實成熟果皮呈紫紅色時采收,剝去果皮,洗淨果肉,再用清水浸種10h左右,然後拌濕沙貯藏。8-11月播種,也可在到年2-3月播種。條播,行距15cm,播深1.5-2cm,覆土蓋草林水。播後約1個月出土,需搭蔭棚遮蔭,追施草木灰和腐熟的豬牛糞。

經培育1-2年,苗高60-120cm,葉出圃定植。在4月上旬,按行株距1.7m ×2m,穴寬30cm,深15cm開穴,每穴栽苗1-2株,選陰雨天進行定植。分株繁殖;選健壯母株帶芽的根莖分株,每叢有苗2-3株,種後填細上踏實,蓋草,淋水。

田間管理定植後每年幹著、秋季中耕除草2-3次。在秋季除草時,剪去枯株、病株和已結過果的老株,中耕除草結合追肥,採用環狀溝施綠肥、堆肥和磷肥等。在開花前進行培土,促使幼芽生長健壯。

病蟲害防治病害有立信病,為害幼苗,嚴重時成片死亡,可將病株拔除,周圍撤石灰粉,或用50%多菌靈1000倍液澆灌。
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,果實橢圓形, 長2-4.5cm,直徑1-2.5cm,表面棕色或紅棕色,具3鈍稜及明顯的縱溝及稜線,先端有圓形突起的柱基,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,果皮堅韌,內分3室,每室含種子7-24粒,種子集結成團。種子多面形,直徑5-7mm,黃棕色或紅棕色,具灰白色膜質假種皮,中央有凹陷合點,較狹端腹面有圓窩狀種臍,種脊凹陷成1縱溝。氣芳香,味辛、辣。

以個大、飽滿、色紅棕、’氣味濃行為佳。

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:類腎形,外周微波狀。假種皮細胞多列,壁稍彎曲;種皮表皮細胞1列,逕向延長,排列較整齊,壁厚稍彎曲,外被角質層;下皮細胞1列,不含色素;油細胞1列,較大,切向延長約至139μm;色素層細胞5-9列,內含棕黃色或淡黃色物;內種皮厚壁細胞褐紅色、棕紅色或黃紅色,逕向延長約至132μpm,內壁厚約至85μm,端胸腔內硅質塊直徑20-38μm。外胚乳細胞充滿由微小澱粉粒集結而成的澱粉團,有的尚含細小草酸鈣方晶或簇晶;內胚乳含糊粉粒。胚細胞含糊粉粒,並含脂肪油滴。

粉末特徵:黃白色或棕白色。1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條形,末端漸尖或鈍圓,長至263μ,直徑20-45μm,外具角質層。2下皮細胞長方形或長條形,長74-149μm,直徑28-46μm,常與種皮表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3油細胞含油液。4內種皮厚壁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類圖形,人小(24-42)μm×V(32-60)μm,壁厚約7μm,非木化,胸腔內含硅質塊,大小(15-23)μm×(19-35)μm;切面觀細胞排成柵狀,胞腔位於一端,內含硅質塊。

【化學成份】果實含揮發油,油中的主要成分為α-蒎烯(α-pinene),β-蒎烯(β-pinenen),1,8-桉葉素(1,8-cineole),ρ-聚傘花烴(ρ-cymene),芳樟醇(linaloolo),α-松油醇(α-terpineol),橙花叔醇(nerolidol),壬醛(nonanal),癸醛(capric aldehyde),反-2-十一烯醛(trans-2-undecenal,為本品中的辛辣成分),橙花醛(neral),牛兒醇(geraniol);另含微量元素(ug/g):鋅69.2,銅7.33,鐵57.2,錳283.7,鑽0.89。

種子油揮發油21種成分:主要為1,8-桉葉素(1,8-cineole),2-癸烯醛(2-decenal),牛兒醛(geranial),橙花醛(neral)。

【藥理作用】1.鎮咳祛痰作用:本品所含的a-和β-蒎烯有鎮咳祛痰作用。1,8-桉油素有鎮痛、解熱、平喘等作用。

2.抗炎、抗菌作用:B-蒎烯有較強的抗炎作用,並有抗真菌作用。香葉醇有抗細菌和真菌作用,對發須癬菌和奧杜安氏小孢子菌的最低抑菌濃度為0.39mg/ml。

3.其它作用:小劑量香葉醇能抑制大鼠的自發活動。大鼠口服香葉醇能抑制胃腸運動,小量口服有輕度利尿作用。香葉醇還有驅豚鼠蛔蟲作用。

【毒性】大鼠口服香葉醇的半數致死量 為 4.8g/kg,兔靜脈注射為50mg/kg。

【鑒別】理化鑒別,薄層角譜:取本品揮發油,加乙醇製成每1ml含50μl的溶液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加取桉油精對照品,加乙醇製成每1ml含20μl的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。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μl,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正已烷-醋酸乙酯(17:3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乾,噴以5%香草醛硫酸溶液,於105℃烘數分鐘,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角譜相應的位置上,顯相同的藍色斑點。

品質標誌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》1995年版規定:本品種子團含揮發油不得少於1.4%(ml/g)

【炮製】草果仁:揀淨雜質,置鍋內文火炒至外殼焦黃色並微鼓起,取出稍涼,碾去殼,過篩取仁。姜草果仁:取草果仁,加薑汁與水少許,拌勻,微炒,取出,放涼。(每草果仁100斤,用鮮姜10斤取汁)《本草從新》:草果,面裹煨熟,取仁用。

【性味】味辛;性溫

【歸經】脾;胃經

【功能主治】燥濕溫中祛痰截瘧。主脘腹冷痛;噁心嘔吐;胞膈痞滿;洩瀉瀉;下痢;瘧疾
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3-6g;或入丸、散。

【注意】陰虛血少者禁服。

【各家論述】1.《綱目》:草果,與知母同用,治瘴瘧寒熱,取其一陰一陽無偏勝之害,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,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也。

2.《本草求真》:草果與草豆蔻,諸書皆載氣味相同,功效無別,服之皆能溫胃逐寒。然此氣味浮散,凡冒巔霧不正瘴瘧,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。

3.《本草正義》:草果,辛溫燥烈,善除寒濕而溫燥中宮,故為脾胃寒濕主藥。按嵐瘴皆霧露陰濕之邪,最傷清陽之氣,故辟瘴多用溫燥芳香,以勝陰霾濕濁之蘊祟。草果之治瘴瘧,意亦猶是。然凡是瘧疾,多濕痰蒙蔽為患,故寒熱往來,糾纏不已,治宜開洩為先。草果善滌濕痰,而振脾陽,更以知母輔之,酌量其份量,隨時損益,治瘧頗有妙義,固不必專為嵐瘴立法。惟石頑所謂實邪不盛者,當在所禁耳。李杲:溫脾胃,止嘔吐,治脾寒濕、寒痰;益真氣,消一切冷氣膨脹,化瘧母,消宿食,解酒毒、果積。兼辟瘴解瘟。

4.《飲膳正要》:治心腹痛,止嘔,補胃,下氣。

5.《本經逢原》:除寒,燥濕,開郁,化食,利膈上痰,解麵食、魚、肉諸毒。

6.《本草求原》:治水腫,滯下,功同草寇。
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