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寶睡覺出汗的中醫治療偏方


  中醫對盜汗很早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,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《黃帝內經》中稱為“寢汗”。“寢”是指睡覺,有個成語叫“廢寢忘食”,是說顧不得睡覺並忘了吃飯。

  盜汗是指入睡時汗出,醒後汗自止,除了氣陰兩虛,多見於陰虛內熱。此外,兒童盜汗較為常見,也多由營衛不和、陰虛內熱所致。且兒童陽氣偏盛,體內代謝產生熱量也多,更不能妄用補藥。但也要注意,小兒多汗同時伴有吵鬧、夜啼、枕部頭髮脫落等可能是缺鈣。

  小兒盜汗病因:

  引起小兒盜汗的原因很多,應具體分析,辨證施治。一般來說,小兒盜汗可歸納為以下兩種。

  一是生理性盜汗

  小兒時期,由於皮膚內水分較多,毛細血管豐富,新陳代謝旺盛,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,活動時容易出汗。倘若小兒入睡前活動過多,可使機體產熱增加,或者進食不久胃腸蠕動增強,胃液分泌增多,汗腺分泌也隨之增加,這些均可造成小兒入睡後出汗較多,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時內。此外,盜汗還見於睡前吃過較燙的飲食,或被子蓋得太多大厚,或室內溫度過高等。上述誘因均可使丘腦下部體溫調節中樞發出信號,引起交感神經興奮,導致全身出汗,尤以軀幹、面部顯著。

  二是病理性盜汗

  有些小兒入睡後,出汗以上半夜為主,這往往是血鈣偏低引起的。低鈣容易使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,好比打開了汗腺的小龍頭,這種情況在侗樓病患兒中尤其多見。有一點要注意,盜汗並非是拘樓病特有的表現,應綜合分析,必要時檢查血鈣、血磷、鹼性磷酸酶以及腕骨x線攝片等,以確定小兒是否有活動性侗樓病。

  中醫治小兒盜汗方

  1、赤小豆

  取赤小豆,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煎煮,熟後加紅糖,混勻後一天內一次或分次吃完,連服半個月,治療小兒盜汗有較好療效。

  2、泥鰍湯

  取泥鰍250g,洗淨後去頭及內臟,經油煎後再煮湯,加入適量食鹽調味後,去骨刺而喝湯吃肉,隔日一次,直至盜汗消失。

  3、桑葉散

  取經霜的桑葉60g,乾燥後研為細末,每晚睡前用米湯送服6g

  4、黑豆小麥湯

  取黑豆50g、小麥30g、蓮子15g、紅棗10個及冰糖適量。將黑豆、小麥分別淘洗乾淨,煮至黑豆熟透,然後取藥汁再煮蓮子和紅棗至熟爛,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。

  對盜汗患兒,家長不能濫用補品。應調整飲食,要控制兒童的葷食、甜食,要讓兒童多吃些蔬菜水果。這對治療盜汗是有益處的。在筆者的觀察中,盜汗患兒幾乎全是偏食者:專吃魚肉雞之類葷腥,愛吃巧克力,而從不吃菜蔬,這些高梁厚味易生內熱也。 

(責任編輯:林小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