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期腹瀉 按摩四大穴位謝絕冷飲


  經期腹瀉原因

  肝腎脾代謝失調。女性經期易腹寫女性月經期間常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、便質軟或腹瀉的情況,主要與脾、腎、肝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。中醫師表示,月經期間,女性氣血往下跑集中於子宮,不僅容易引發感冒、頭暈等不適症狀,氣血循環變差也會影響腸胃功能,身體水分無法順利透過脾、腎和肝的調節而代謝,造成體內濕氣蓄積導致腹瀉。

  若月經前或期間常吃冰品、西瓜、瓜果類等冰冷食物,寒氣易凝結子宮,也會傷及腸胃功能,導致腹瀉和痛經。

  此外,中醫認為“肝木克脾土”,若壓力大、思慮多、情志抑鬱、自律神經失調,肝經無法獲得疏通,也會連帶影響脾經功能,引發經期腹瀉的症狀。

  中醫師表示,若要改善經期腹瀉的情況,可以健脾利濕的藥物調理體質,也能常吃四神湯、四君子湯等藥膳,或透過穴位按摩以達保健之效。

  緩解經期腹瀉 健脾胃4穴位

  1、足三里穴

  走胃經,可同時改善腹瀉和便秘等腸胃不適症狀。位於膝蓋下緣外側凹陷處下方3寸。

  2、三陰交穴

  是脾、肝、腎三條經絡交匯的穴位,位於小腿內踝尖上3寸,脛骨內側緣後方,可促進氣血循環,緩解經痛和腹瀉。

  3、公孫穴

  走脾經,位於足內側緣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,可安胎、緩解腹痛腹瀉。

  4、太白穴

  屬於健脾要穴,位於足內側緣,第一蹠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,可緩解胃痛、腹漲、腹瀉等。

  子宮內膜異位 按壓太沖等穴位利濕

  至於部分女性因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引發的經期腹瀉,中醫認為是因氣血不循原有通道、體內痰濕所導致的瘀症,藥物調理以活血化瘀和利濕為原則,平常則可按摩上述的三陰交穴、太衝穴和公孫穴,改善腹瀉的症狀。

  經期拉肚子護理方法

  1、不要熬夜

  專家表示,良好的睡眠習慣和飲食習慣,都有助於防治月經期拉肚子。因此,女性在月經期一定要注意早睡,保證睡眠質量。

  2、謝絕冷飲

  眾所周知,女人經期不宜受涼,要拒絕冷飲,控制寒性食物的攝入。專家表示,冷飲會刺激腸胃,另外,月經期腹部易受涼,如果再喝冷飲,屬於雪上加霜。所以夏天喜歡吃雪糕喝冷飲的美眉一定要注意控制好自己了。

  3、多攝入粗纖維的食物

  專家稱,食物纖維可以軟化分解大便,促進腸蠕動,能有效地預防大腸癌、糖尿病、肥胖、便秘等疾病。食物纖維主要存在於蔬果類、豆類、全穀類和菌類等食物中,多攝入纖維豐富的食物,有助於防止經期易發生的腹瀉、便秘等現象,能有效緩解經期的不適。

  4、吃應季的蔬果

  水果營養豐富,可補充各種營養,不過需要注意的是,最好吃當季水果,不要或者盡量少吃反季的水果。因為不是應季的食物,它的健康價值就會相應降低,並且很有可能是人工催熟。比如冬天,就不宜吃西瓜這樣的水果。

  5、多吃紅棗、桂圓等

  專家指出,女性經期缺血,需要補血,不妨適量吃一些紅棗、桂圓等能夠補血補氣的食物,也可以多喝點紅糖水。中國的草藥書籍“本經”中記載到,紅 棗味甘性溫、脾胃經,有補中益氣,養血安神,緩和藥性的功能。現代藥理研究現,紅棗能使血中含氧量增強、滋養全身細胞,是一種藥效緩和的強壯劑。桂圓能夠 用於脾胃虛弱,食慾不振,或氣血不足,體虛乏力;心脾血虛,失眠健忘,驚悸不安。

  6、每晚泡腳

  專家指導,人的腳上有很多穴位,每晚泡腳,可促進血液循環,緩解疲勞,驅寒。另外,泡腳後,還可進行足底按摩,更有助於腳部保暖,延緩衰老,同時促進血液循環。

(責任編輯:林小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