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田七


目錄

「水田七」在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

「水田七」在《中藥大辭典》

「水田七」在《中華本草》

 

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:水田七

【拼音名】Shuǐ Tián Qī

【別名】水狗仔、水蝦公、屈頭雞、黑冬葉、冬葉七、米荷瓦、馬老頭、水雞仔、水蘿蔔、水檳榔

【來源】薯科(蛛絲草科、箭根薯科)裂果薯屬植物裂果薯Schizocapsa plantaginea Hance Tacca plantaginea (Hance)Drenth.,以塊莖入藥。四季可采,洗淨,去掉鬚根,鮮用或曬乾。

【性味】苦,寒。有毒。
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解毒,散瘀消腫,理氣止痛,截瘧。用於咽喉腫痛,急性胃腸炎,泌尿道感染,牙痛,慢性胃炎,胃、十二指腸潰瘍,風濕性關節炎,月經不調,瘧疾,跌打損傷;外用治瘡瘍腫毒,外傷出血。

【用法用量】1~3錢,水煎服或研末吞服3~5分。外用適量,搗爛敷患處。

【備註】(1)本品有毒,部分病人服5錢~1兩水煎劑30~60分鐘後,即出現中毒症狀: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;部分病人在服用3天後,谷丙轉氨酶明顯升高(長期大量服用對肝可能有一定損害),但停藥後慢慢恢復正常。動物毒性試驗,也出現噁心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嚴重者便血,動物死亡後解剖,見腸壁粘膜充血,並有壞死灶。

【摘錄】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

《中藥大辭典》:水田七

【出處】《南寧市藥物誌》

【拼音名】Shuǐ Tián Qī

【別名】水三七(《貴州衛生》(11):19,1959),屈頭雞、水雞頭(《南寧市藥物誌》),水雞仔(《廣西中藥志》),囫頭雞、水蝦公、馬老頭(廣州空軍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山大黃(《雲南思茅中草藥選》),水檳榔,水蘿蔔、長鬚果(《廣西植物名錄》)。

【來源】為箭根薯科植物塊莖。春、夏採挖,洗淨,切片曬乾或鮮用。

【原形態】薯,又名:箭根薯、裂果薯。

多年生草本。塊莖粗而彎曲。葉根生,無毛,橢圓狀披針形,長12~22厘米,寬3.5~7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下延,全緣;具長柄。花莖由葉叢抽出,頂生傘形花序,花10餘朵;總苞4枚,外面2枚闊卵形,內面2枚較小,卵形;苞片線形,長達7厘米;花被鍾狀,外面淡綠色,內面淡紫色,裂片6,2輪,外輪3,長三角形,內輪3,寬卵形;雄蕊6,著生於花被管內面,5裂,花絲扁寬,基部擴大,上部呈倒生的袋狀,花藥淡紫色;子房下位,1室,柱頭3枚,花瓣狀,2裂,蒴果;種子多數,呈橢圓形,彎曲,表面有10餘條縱稜。花期5~6月。果期7~8月。

本植物的葉(水田七葉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
【生境分佈】生於溪邊、田邊等潮濕地。分佈我國西南及華南地區。產廣西、貴州、廣東等地。

【性狀】乾燥塊莖呈圓球形成長圓形,稍彎曲,長2~4厘米,逕約1.5~2厘米,上端有殘存的膜質葉基,表面黃白色或淺棕黃色,有粗皺紋,鬚根痕多數。質稍硬,折斷面較平,顆粒性,暗黃褐色,微有蠟樣光澤,散有點狀維管束。

【性味】甘苦,涼。

1《廣西中藥志》:"苦,寒。"

2《雲南中草藥》:"苦,微寒,小毒。"

【功能主治】涼血,散瘀,消炎止痛。治消化道潰瘍,腸炎,肺結核,百日咳,跌打損傷,刀傷出血,咽痛,癰腫,牙痛。

1《南寧市藥物誌》:"消炎,解毒,止痛。治胃氣痛,吐酸,咳嗽,白痢,咽痛,外敷治癰瘡。"

2《廣西中藥志》:"止血。治跌打損傷,止咳化痰,各種痛症,調經。"

3《雲南思茅中草藥選》:"清熱解毒,消炎止痛。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,高血壓,肝炎,胃痛,燙傷,燒傷,瘡瘍。"

4《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》:"涼血止痛,散瘀消腫。治潰瘍病,小兒疳積,腹痛,跌打損傷,癰腫,無名腫毒,胃熱痛,急性腸胃炎,牙痛。"
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3~5錢。外用:搗敷或研末調敷。

【注意】《南寧市藥物誌》:"孕婦忌用。"

【附方】1治潰瘍病:水田七、胡椒根(或胡椒)、澱粉、烏賊骨、地榆、石菖蒲。水煎,內服。(《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》)

2治臌脹:水三七、車前於各三至五錢。水煎服。

3治初期肺結核:水三七三分至一錢。蒸冰糖服,每日一至二次。

4治百日咳:水三七三至五錢。煎水加蜂糖或冰糖沖服。每日三次,連服數日。

5治刀傷出血及傷口潰爛:水三七,磨水外搽,一日二次。

6治巴骨黃:水三七,搗爛,加酒少許和勻外敷,每日一次。(2方以下出《貴州草藥》)

【臨床應用】對於肺炎、上呼吸道感染、扁桃體炎、腮腺炎以及局部感染、膿瘡等症,均有一定療效。用法:從水蘿蔔中提取水蘿蔔總脂(收率為l%),再加工製成每2毫升含總脂15毫克的注射劑,每次2~4毫升,日2~6次,肌肉注射。有的連用2天,炎症即消退。治療支氣管肺炎171例,有效率達76%;急性扁桃體炎、喉炎、腮腺炎等252例,有效率79%;各種疔瘡癤腫及化膿性炎症共304例,有效率85%;感冒發熱及各種不明原因的發熱共898例,有效率達90%露。

【備註】同屬植物水狗仔的塊莖亦同供藥用,形態與上種相似,唯塊莖不彎曲,斷面帶藍色。

【摘錄】《中藥大辭典》

《中華本草》:水田七

【出處】出自《南寧市藥物誌》。

【拼音名】Shuǐ Tian Qī

【英文名】Lobedfruit Schizocapsa Rhizome, Rhizome of Lobedfruit Schizocapsa

【別名】水三七、土三七、屈頭雞、水雞頭、水雞仔、囫頭雞、水蝦公、山大黃、田螺七、馬老頭、小田螺七、水狗仔、水檳榔
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薯科植物裂果薯的塊莖。
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chizocapsa plantaginea Hance[Taccaplantaginea(Hance)Drenth]

采收和儲藏:春、夏採挖,洗淨,鮮用或切片曬乾。

【原形態】薯,多年生草本。莖肥大,常彎曲,具多數鬚根。葉基生;葉柄長7-11cm;葉片橢圓狀披針形,長10-22cm,寬3-7cm,先端漸尖,基部下延,全緣;葉脈在上面凹,於背面突起。花莖自葉叢中抽出,長6-13cm;傘形花序頂生,有花8-15朵;總苞4枚,卵形或三角狀卵形,外面2枚較大,內面2枚羅小;苞片線形,長達7cm;花被鍾狀,外面淡綠色,內面淡紫色,裂片6,2輪,外輪3,長三角形,內輪3,寬卵形,雄蕊6,與裂片對生,花絲扁寬,基部擴大,上部呈倒生的袋狀,花藥淡紫色;子房下位,1室,柱頭3裂,每裂又2淺裂,花瓣狀。蒴果3瓣裂;種子多數,橢圓形,稍彎曲,長約2mm,表面有10餘條縱稜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
【生境分佈】生態環境:生於溪邊、田邊等潮濕地。

資源分佈:分佈於江西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雲南等地。
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 呈球形或長圓形,有時略帶連珠狀,長2-4cm,直徑1.5cm。先端下陷,葉著生處常倒曲,有殘存的膜質葉基,表面淺灰棕色,有粗皺紋,鬚根痕多數。質稍硬,折斷面較平,顆粒性,橫切面暗褐黃色,微有虹樣光澤,散佈有點狀纖維管束,內皮層環明顯。

【化學成份】根莖含甾體苦味成分箭根薯酮內酯(taccalonolide)A、B、C、D、E、F,另含裂果薯皂甙(lieguonin)A、B和豆甾醇3-O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stigmasterol-3-O-β-D-glucopyranoside)。

【性味】甘;苦;涼;有小毒
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解毒;止咳祛痰;理氣止產能;散瘀止血。主感冒發熱;痰熱咳嗽;百日咳;脘腹脹痛;瀉痢腹痛;消化不良;小兒疳積;肝炎;咽喉腫痛;牙痛;痄腮;瘰疬;瘡腫;燙、燒傷;帶狀皰疹;跌打損傷;外傷出血
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9-15g;或研末,每次1-2g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研粉調敷。

【注意】孕婦忌用。本品有毒,服用過量易致吐瀉,嚴重者會引起大量出血。

【各家論述】1.《南寧市藥物忘》:消炎,解毒,止痛。治胃氣痛,吐酸,咳嗽,白痢,咽痛,外敷治癰瘡。

2.《廣西中藥志》:止血。治跌打損傷,止咳化痰,各種痛症,調經。

3.《雲南思茅中草藥選》:清熱解毒,消炎止痛。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,高血壓,肝炎,胃痛,燙傷,燒傷,瘡瘍。

4.《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》:涼血止痛,散瘀消腫。治潰瘍病,小兒疳積,腹痛,跌打損傷,癰腫,無名腫毒,胃熱痛,急性腸胃炎,牙痛。
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