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苧麻


目錄

「水苧麻」在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

「水苧麻」在《中華本草》

 

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:水苧麻

【拼音名】Shuǐ Zhù Má

【別名】山麻、水麻、懸鈴木葉、掌葉麻、大水麻、水禾麻、馬鞭麻、龜尾麻、藪苧麻、芙蓉麻

【來源】蕁麻科水苧麻Boehmeria platanifolia (Maxim.)Franch. et Sav.,以根、全株入藥。

【生境分佈】江西、廣西、貴州、雲南。

【性味】淡,溫。

【功能主治】解表,生肌。主治頭風及發燒;外用治跌打損傷,痔瘡。

【用法用量】配方用,水煎服。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搗爛敷患處。

【摘錄】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

《中華本草》:水苧麻

【出處】始載於《中國經濟植物誌》。

【拼音名】Shuǐ Zhu Ma

【別名】水麻、八稜麻、大接骨、大糯葉
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蕁麻科植物水苧麻的全草或根。
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othmeria macrophylla Hornem.[B.platyphylla D.Don]

【原形態】半灌木,高達4m。小枝生短伏毛。葉通常對生;葉柄長1-10cm;葉片卵形或寬卵形,長5-13cm,寬4-9cm,先端漸尖或長漸尖,基部圓形,邊緣密生牙齒,兩面疏生短伏毛;基生脈3條。雌雄同株或異株;花序膠生,長約10cm,稍分枝或不分枝;雄花直徑約2mm,花被片4,雄蕊4;雌花簇球形,直徑約2.5mm,雌花被管狀,生短毛,柱頭絲形。花期8-10月,果期10-12月。

【生境分佈】生態環境:生於海拔800m左右的山地林下或溝邊。

資源分佈:分佈於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、雲南、西藏等地。

【化學成份】水苧麻中含生物鹼:3,4-二甲氧基-ω-(2-哌啶基)苯乙酮[3,4-dimethoxy-ω-(2′-piperidyl)acetophenone][1],小穗苧麻素素(Cryptopleurine)[2]。葉和細枝中含5α-豆甾烷-3,6-二酮(5α-stigmastane-3, 6-dione),19α-羥基熊果酸(19α-hydroxy-ursolic acid)即坡模醇酸(pomolic acid),齊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,羽扇豆醇(lupeol)和β-p谷甾醇(β-sitosterol)等[3]。

【性味】味微苦;辛;性溫

【功能主治】祛風除濕;通絡止痛;。主風濕痺痛;跌打損傷
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10~30g。外用:適量,煎湯洗;或搗敷。

【各家論述】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草:治風濕性關節炎。
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