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念黃


目錄

「四念黃」在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

「四念黃」在《中藥大辭典》

「四念黃」在《中華本草》

 

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:四念黃

【拼音名】Sì Niàn Huán

【別名】龍吐珠、琉璃繁縷

【來源】報春花科四念黃Anagallis arvensis L. var. coerulea (Schreb.)Gren. et Godr.,以全草入藥。

【生境分佈】福建、台灣及華南沿海。

【性味】苦、酸,溫。

【功能主治】祛風通絡,化腐生肌。用於鶴膝風;外用治瘡瘍,陰症。

【用法用量】鮮草1兩,青殼鴨蛋1枚,酒水各半燉服。外用全草搗爛外敷。

【摘錄】《全國中草藥彙編》

《中藥大辭典》:四念黃

【出處】福建

【拼音名】Sì Niàn Huán

【別名】龍吐珠、九龍吐珠(福建)。

【來源】為報春花科植物海綠全草

【原形態】海綠,又名:琉璃繁縷。

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無毛。莖叢生,分枝,有四稜,高10~30厘米,稍淡綠白色。單葉對生;卵形至狹披針形,長1~2.5厘米,寬5~15毫米,先端尖或稍鈍,基部渾圓,全緣,紙質,無柄,包莖。花單生葉腋,花梗長2~3厘米,無苞;萼裂5片,線狀披針形,長4~6毫米,銳尖;花冠通常青紫色,偶紅色,直徑1~1.3厘米,裂片5,倒卵圓形,展開,往往微有緣毛;雄蕊5,花絲有毛;子房上位,無毛,花柱絲狀。蒴果球形,逕約4毫米。種子暗棕色,密生瘤狀突起。花期3~5月。

【生境分佈】生於原野、田邊、濕地。分佈我國東南部。

【性味】味酸澀,無毒。(福建)

【功能主治】治一切毒蛇或狂犬咬傷,絞汁內服,渣敷患處;又治陰症瘡瘍及鶴膝風。(福建)
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3~5錢(鮮者0.5~1兩);或搗汁。外用:搗敷。

【摘錄】《中藥大辭典》

《中華本草》:四念黃

【出處】福建。

【拼音名】Si Nian Huan

【別名】海綠、龍吐珠、九龍吐珠
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報春花科植物琉璃繁縷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nagallis arvensis L.

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收,洗淨,鮮用或曬乾。

【原形態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無毛。莖叢生,分枝,有四稜,高10-30cm,稍淡綠白色。單葉對生;無柄,包莖;葉片卵圓形至狹卵形,長1-2.5cm,寬5-15mm,先端尖或稍鈍,基部渾圓,全緣,紙質。花單生葉腋;花梗長2-3cm,無苞;花萼裂片5枚,線狀披針形,長4-6mm,銳尖;花冠輻狀,長4-6mm,淡紅色,裂片倒卵形,全緣或先端具嚙蝕狀小齒,具腺狀小緣毛;雄蕊5,花絲有毛;子房上位,無毛,花柱絲狀。蒴果球形,逕約4mm。種子暗棕色,密生瘤狀突起。花期3-5月。

【生境分佈】生態環境:生於原野、田邊、濕地。

資源分佈:分佈於浙江、福建、台灣、廣東等地。
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 全草皺縮。莖具4稜,直徑約1mm,表面黃褐色,無毛。葉對生,多破碎,展平後呈卵形或闊橢圓形,長0.3-1.0cm,寬2-6mm,全緣,上面棕黃色,下面黃綠色,無柄。花單生於葉腋;花萼常深裂達基部,裂片5,披針形或鑽形,花冠淡紅色,5深裂。氣微,味酸、澀。

【化學成份】地上部分含有正二十六烷(n-hexacosan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β-香樹脂醇(β-amyrin),蟲漆蠟酸(lacceric acid),丟香甙(rutin),海綠甙元(ana-galligenin),葡萄糖(glucose),阿拉伯糖(arabinose),木糖(xylose)[1]。還含海綠星甙(anagallisin)A、B、D、E[2]。根含皂甙及葡萄糖果糖甙[3],皂甙元為三萜化合物[4,5],其中有海綠靈(anagalline),經過氧化,可得海綠甙元酮(anagal-ligenone)B,再經過還原,可得海綠甙元(anagalligenin)B〔6,7〕。葉含甾醇(sterol),α-菠菜甾醇(α-spinasterol),7-燕麥甾烯醇(△7-avenasterol),二氫菠菜甾醇(dihydrospinasterol),β-谷甾醇,豆甾醇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油酸(oleicacid),亞油酸(linoleic acid)和亞麻酸(linolenic acid)[8]。

花含豆甾醇,β-谷甾醇,α-菠菜甾醇-3-葡萄糖甙(α-spinas-terol-3-glucoside),山柰酚(kaempferol),槲皮素(quercetin)和芸香甙(rutin)[9]。種子中含有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棕櫚酸,油酸,亞油酸,亞麻酸和順二十碳-9-烯酸(gadoleic acid),非皂化部分含有多量,的鏈烷醇(alkanol)、豆甾醇和β-谷甾醇[10]。

該植物還含海綠甾甙(arvenin)Ⅰ、Ⅱ、Ⅲ 、Ⅳ[11,12],海綠甙(anagalloside)A、B、C和去葡萄糖海綠甙(deglucoanagalloside)A、B[13]。

【藥理作用】其提取物中僅有某些部分有抗真菌(Helminthosporiummaydis)作用。

【毒性】對牲畜(羊)的毒性差異頗大,其原因不明。

【性味】苦;酸;性溫

【歸經】肝經

【功能主治】祛風散寒;活血解毒。主鶴膝風;陰證瘡瘍;毒蛇及狂犬咬傷
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9-15g,鮮品15-30g;或搗汁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
【臨床應用】治一切毒蛇或狂犬咬傷,絞汁內服,渣敷患處;又治陰症瘡瘍及鶴膝風。(福建)
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