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
「酥」在《中藥大辭典》

「酥」在《中華本草》

 

《中藥大辭典》:酥

【出處】《別錄》

【拼音名】Sū

【別名】蘇(《本草經集注》),酪蘇(《唐本草》),酥油、馬思哥油、白酥油(《飲膳正要》)。

【來源】為牛乳或羊乳經提煉而成的酥油。

【製法】土法加工者,系將鮮乳汁裝在牛皮口袋內或其他容器內,不斷搖動,使油和乳分開後,取其油脂即成。

《綱目》:"《仙神隱》雲,造(酥)法,以乳入鍋煮二、三沸,傾入盆內,冷定,待面結皮,取皮再煎,油出去渣,入在鍋內,即成酥油。一法以桶盛乳,以木安板,搗半日,焦沫出,撇取,煎去焦皮,即成酥也。凡入藥,以微火溶化,濾淨用之良。"

【性味】1《別錄》:"微寒。"

2《千金·食治》:"沙牛及白羊酥,味甘,微寒,無毒。""犛牛酥,甘,平,無毒。"

【歸經】《四川中藥志》:"犛牛酥,入肝、脾、肺、腎、大腸、小腸六經。"

【功能主治】補五臟,益氣血,止渴,潤燥。治陰虛勞熱,肺痿咳嗽,吐血,消渴,便秘,肌膚枯槁,口瘡。

1《別錄》:"補五臟,利大腸,主口瘡。"

2《千金·食治》:"沙牛及白羊酥,除胸中客氣,利大小腸,治口瘡。""犛牛酥,去諸風濕痺,除熱利大便,去宿食。"

3《本草拾遺》:"合諸膏,摩風腫,腕跌血瘀。"

4《日華子本草》:"牛酥,益心肺,止渴、嗽,潤毛髮,除肺痿、心熱並吐血。"

5《綱目》:"挲牛、白羊酥,益虛勞,潤臟腑,澤肌膚,和血脈,止急痛,治諸瘡,溫酒化服。"

6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潤燥充液,滋陰止渴,耐饑,養營清熱。"
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溶化沖,0.5~1兩;或入膏、丸。外用:塗摩。

【注意】1《本經逢原》:"脾胃虛滑者禁用。"

2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"中虛濕盛者忌之。"

【附方】1治咳嗽積年不瘥者,胸膈干痛不利:莨菪二分(以水淘去浮者,水煮令芽出,焙乾,炒令黃黑色),酥一雞子許,大棗七枚。上三味,鐺中煎令酥盡,取棗去皮食之,日二。(孟詵《必效方》)

2治氣嗽:杏仁一升(去尖、皮、兩仁者,研濾取汁),酥三合,白蜜三合。以水三升,研濾杏仁,納銅鐺中,煎可減半,納酥、蜜,煎二十沸,納貝母末四分,紫菀末三分,甘草(炙)末一分,更煎攪如稀糖,一服一匙,日三、夜一服,以咳嗽止為度。忌蒜、豬肉,(《延年方》杏仁煎)

3治蜂螫:酥塗之。(《聖惠方》)

4治惡蟲咬:酥和鹽塗之。(《聖惠方》)

【各家論述】1《本草會編》:"酥、酪、醍醐,大抵性皆潤滑,宜於血熱枯燥之人,其功亦不甚相遠也。"

2《本草經疏》:"凡一切藥用酥炙者,取其淘燥,兼能益精髓,補血脈,又有滲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。"

【摘錄】《中藥大辭典》

《中華本草》:酥

【出處】出自《唐本草》:酥,掐酪作之,其性猶與酪異。酥有牛酥、羊酥,而牛酥勝羊酥,犛牛復優於家牛。

【拼音名】Sū

【英文名】butter

【別名】蘇、酪蘇、酥油、馬思哥油、白酥油
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牛乳或羊乳經提煉而成的酥油。
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utter

【原形態】1.黃牛,體第1.5-2m,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。體格強壯結實,頭大額廣,鼻闊口大,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,基間皮膚硬而光滑,無毛,稱為鼻鏡。眼、耳都較大。頭上有角1對,左右分開,角之長短、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,中空,內有骨質角髓。四肢勻稱,4路,均有蹄甲,其後方2趾不著地,稱懸蹄。尾較長,尾端具叢毛,毛色大部分為黃色,無雜毛摻混。

2.角較長大面扁,上有很多任務發紋,頸短,腰腹隆凸。四肢較短,蹄較大。皮厚無汗腺,毛粗而短,體前部較密,後背及胸腹各部較疏。體色大多灰黑色,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。

【生境分佈】生態環境:1.其性格溫馴,生長較快。食植物性飼料。

資源分佈:1.全國各地均有飼養。

2.全國大部分地區均飼養,以南方水稻田地區為多。

【炮製】土法加工者,系將鮮乳汁裝在牛皮口袋內或其他容器內,不斷搖動,使油和乳分開後,取其油脂即成。《綱目》: 仙神隱雲,造(酥)法,以乳入鍋煮二、三沸,傾入盆內,冷定,待面結皮,取皮再煎,油出去渣,入在鍋內,即成酥油。一法以桶盛乳,以木安板,搗半日,焦沫出,撇取,煎去焦皮,即成酥也。凡入藥,以微火溶化,濾淨用之良。

【性味】味甘;性微寒

【歸經】脾;肺;大腸經

【功能主治】養陰清熱;益氣血;止渴潤燥。主陰虛勞熱;肺痿咳嗽;失音;吐血;消渴;便秘;肌膚失潤
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溶化,15-30g;或入膏、丸。外用:適量,塗摩。

【注意】脾虛濕盛滑洩者禁服。

【附方】1治咳嗽積年不瘥者,胸膈干痛不利: 莨菪二分(以水淘去浮者,水煮令芽出,焙乾,炒令黃黑色),酥一雞子許,大棗七枚。上三味,鐺中煎令酥盡,取棗去皮食之,日二。 (孟詵《必效方》)2治氣嗽: 杏仁一升(去尖、皮、兩仁者,研濾取汁),酥三台,白蜜三台。 以水三升,研濾杏仁,納銅鐺中,煎可減半,納酥、蜜,煎二十沸,納貝母末四分,紫菀末三分,甘草(炙)末一分,更煎攪如稀糖,一服一匙,日三、夜一服,以咳嗽止為度。忌蒜、豬肉。 (《延年方》杏仁煎) 3治蜂螫: 酥塗之。 (《聖惠方》)4治惡蟲咬: 酥和鹽塗之。 (《聖惠方》)

【各家論述】1.《本草會編》:酥、酪、醍醐,大抵性皆潤滑,宜於血熱枯燥之人,其功亦不甚相遠也。

2.《本草經疏》:凡一切藥用酥炙者,取其潤燥,兼能益精髓,補血脈,又有滲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。

3.《別錄》:補五臟,利大腸,主口瘡。

4.《千金・食治》:沙中及白羊酥,除胸中客氣,利大小腸,治口瘡。犛牛酥,去諸風濕痺,除熱利大便,去宿食。

5.《本草拾遺》:合諸膏,摩風腫,碗跌血瘀。

6.《日華子本草》:牛酥,益心肺,止渴、嗽,潤毛髮,除肺痿、心熱並吐血。

7.《綱目》:牛、白羊酥,益虛勞,潤臟腑,澤肌膚,和血脈,止急痛,治諸瘡,溫酒化服。

8.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潤燥充液,滋陰止渴,耐饑,養營清熱。
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