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煲湯的幾種常見誤區


  我們在秋冬寒冷的季節都喜歡喝湯,湯根據做法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功效,因此一直深受許多人的喜愛。那麼煲湯的時候容易出現哪些誤區呢?而煲好的湯在喝的過程中又應該注意什麼呢?下面帶大家一起瞭解下吧。

  喝湯的幾種常見須知

  太燙易損傷食道

  一般,我們在喝湯時都會說“趁熱喝”。但是燙的可的喝嗎?理論上來說,喝湯是不可以太湯的。常吃燙食的人,患口腔癌、食道癌等上消化道癌症的風險將會增高。因為口腔、食道等上消化道黏膜十分柔嫩,承受不了過高的溫度。如果長期食用燙食,黏膜一直處在損傷階段,就會誘發黏膜的癌前病變。一般喝湯的溫度不要超過60°C。

  樹脂碗也怕高溫

  樹脂碗近幾年很流行,不容易摔壞。它雖然號稱耐高溫,但當溫度超過70℃時,樹脂碗就會有部分三聚氰胺溶於食物中,雖然溶出的三聚氰胺並未超標,但長期用這種碗喝湯,有可能對身體造成潛在影響。

  太鹹升血壓

  熬湯時不可放入太多的鹽,鹽多不僅會影響口味,還很可能因此導致了血壓的上升,使腦卒中、心臟病及腎病風險增加。

  久熬嘌呤高

  南方人愛喝老火湯,廣東人居多,特別是煮骨頭湯,熬上2-3小時是很正常的事情。事實上,熬太久對口味的提升十分有限,但嘌呤含量卻會增加,並因此增加痛風風險。熬湯最長時間不要超過1.5小時,如果怕湯料味道出不來可以採用高壓鍋、砂鍋等的器皿內熬製,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熬出口感相對較好的湯水。

  煲湯的幾種常見誤區

  加水少

  水是煲湯的關鍵,它既是傳熱的介質,更是食物的溶劑。人們在煲湯時容易犯的第一個錯誤是加水不夠,導致中途加水,影響湯的風味。一般情況下,煲湯時的加水量應至少為食材重量的3倍。如果中途確實需要加水,應以熱水為好,不要加冷水,這樣做對湯的風味影響最小。

  早加鹽

  鹽是煲湯時最主要的調料之一。有些人認為早點加鹽可以讓鹽完全“融入”食材和湯中,提高湯的口感,這其實是一種誤解。因為鹽放太早會使肉中的蛋白質凝固,不易溶解,也會使湯色發暗,濃度不夠。鹽放得晚並不會影響湯的味道,反而還能使肉質保持鮮嫩。所以最好在快出鍋時再加鹽。

  煲太久

  有些人總怕湯熬的時間太短不進味兒。其實,如果是煲肉湯,時間以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為最佳,這樣既能保證口感,也能保證營養。時間過長會增加湯中嘌呤的含量,進而增加痛風的風險,同時食物中的營養也會慢慢流失。如果是燉骨頭湯或豬蹄湯,時間可適當延長,但也不要超過3個小時。

  亂加“料”

  不少人希望通過喝湯進補,因而在煲湯時會加入一些中藥材。但不同的中藥材特點各不相同,煲湯前,必須通曉中藥的寒、熱、溫、涼等各性。比如,西洋參性微涼,人參、當歸、黨參性溫,枸杞性平。另外,要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選擇中藥材。比如,身體寒氣過盛的人,應選擇當歸、黨參等性溫的中藥材,但體質熱的人吃後可能會上火。因此,在煲湯時如果想要加中藥材,最好根據自己的體質來。

  湯大沸

  煲湯時,開始時應該先用大火將湯煮開,然後轉為文火煲湯。因為大火會使肉中的水分流失過快,導致其口感變差。控制火候以湯微微沸騰為好。

  調料雜

  “多放調料提味兒”也是煲湯中的一大誤區。調料太多太雜可能會串味兒,影響了湯原有的鮮味,也會影響肉本來的口感。一般來說,一種肉配合2~4種調料就比較完美,比如煲雞湯時只需放入薑片、月桂葉和花椒即可。

(責任編輯:林森)